预测核事故后果的动态食物链模式与程序
(1)干、湿沉积截获与初始滞留:
1)干沉积量Adij(te)模型:
式中,Adij(te)为放射性烟云经过某处上方所造成的j类植物i核素的干沉积量;Vdij为i核素向j类植物的干沉积速度,Vdij,max为i核素向j类植物的最大沉积速度,Ila j(te)为沉积结束时刻te的j类植物的叶面积指数;λi为i核素的放射性衰减常数;△t为放射性烟雨飘过计算区的时间长度。
2)湿沉积量Awi(te)模型:
式中,Awi(te)为事故放射性烟雨尾部离开计算区域时刻te因飘雨过期间发生的下雨过程的时沉积造成i核素的总沉积量;Qi为i核素源强;x为计算区域距事故源项的下风距离;Λik为烟雨飘过期间发生的第K次降雨过程所对应的i核素的冲洗系数;△tk为烟雨飘过期间发生的第K次降雨过程的持续时间;tk,tk-1分别为第k次降雨过程的结束和起始时间。
3)植物对湿沉积核素的截获量Awij(te)模型:
式中,fWj为j类植物的截获份额,Sj为j类植物有效储水能力,R为放射烟雨飘过期间的降水总量,Ilaj为沉积时的j类植物叶面积指数。
4)土壤表面的总沉积量Asij(te)模型:
式中,fa为沉积核素种未被截获而到达土壤的份额。
(2)易位模型:
1)易位因子Tr(a)模型:
2)收割时j类植物可食部位中的放射性核素i的浓度Aij(tp)模型:
式中,tp为收割日期;δt=tp-te,为沉积结束到收割的时间间隔;Yj为j类植物的单产。
(3)因干、湿沉积和易位导致的收割时的浓度:
收割时j类植物可食部分中i核素的浓度Aij(tp)模型:
式中,λw为环境衰减常数。
(4)入渗与土壤表层的放射性核素浓度:
土壤表层的放射性核素浓度Asij(te)模型:
式中,λper为入渗常数。
(5)根部吸收:
1)土壤根系区域的放射性核素浓度Arij(t)模型:
式中,Arij(t)为沉积时间结束后经t时刻在种植j类植物的土壤根系区域的土壤中i核素的浓度;L为根系区土壤深度;ρ为土壤密度;λs为核素通过浸出过程迁移出根系区域造成浓度减少的减少常数;λf为被土壤固着的速率常数。
2)根部吸收浓度Asrij(t)模型:
式中,Asrij(t)为因根部吸收贡献的植物中i核素的浓度;Bv为植物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与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之比。
(6)耕作对土壤表层与根系区核素浓度的影响:
1)耕作时间后浓度Asij’(t),Arij’(t)模型:
式中,Asij’(t),Arij’(t)分别为在种植有j类作物土壤中,耕作后t时刻土壤表层与耕作区域内的i类核素浓度;大括号{ }内这一项分别为在耕作时刻土壤表层与根系区内i核素的总储量;大括号乘以fs’与fr分别为这些总储量因耕田而在表层与根系区内进行再分配,然后以各自的减少速率减少;td-te为沉积事件结束至耕作之间的时间间隔。
2)根部吸收对植物可食部分核素浓度的贡献Asrij’(tp)模型:
式中,Asrij’(tp)为j类植物收割时植物可食部分中因根部吸收贡献的i核素浓度;Arij’(tp)为考虑了沉积事件对根系影响的j类作物收割时的土壤根系区域中i类核素的浓度;frf为植物的干重与鲜重之比值。
(7)植物可食部分核素浓度:
1)沉积事件发生在当年耕作前(即考虑耕作的影响),浓度AijT(tp)模型:
式中,AijT(tp)为收割时j类植物中因叶面沉积与根部吸收造成的i核素浓度;Aij(tp),Asrij’(tp)分别为叶面沉积与根部吸收两个途径的贡献。
2)沉积发生在耕作之后,作物核素浓度AijT(tp)模型:
(8)动物产品核素浓度:
核素浓度Cmki(T)模型:
式中,Cmki(T)为T时刻m类动物中K类产品中的i核素浓度;Aami(t)为t时刻m类动物对i类核素的摄入速度;λbkn为相应于K类动物产品的n类生物转移速率的生物衰减常数;akn为K类动物产品中发生n类生物转移的份额;Fmki为m类动物食入含i核素的食物后转移到K类产品的转移系数。
(9)人体食入途径放射性核素摄入率:
人体通过食入途径摄入放射性核素的速率AHi(t)模型:
式中,AHi(t)为t时刻人体对i核素的摄入速率;AijT(tp)为收割时第j类植物中i核素的浓度;Frj,Frk分别为j类植物与K类动物制品食品加工滞留因子;Pej,Pek分别为j类植物与K类动物产品的加工效率;Cmki(ts)为m类动物宰割时(ts)K类动物产品中i核素的浓度;Vj(k),Vk(k)为不同年龄组居民对j类植物制品与K类动物产品的日消费量。
参考文献
胡二邦,高占荣,张和原等:一个预测核事故后果的动态食物链模式与程序。生态学报,1998,18(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