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图利用行星运行参数解释地球气候变化史机制的理论之一。由南斯拉夫学者于1931年提出。基本思想是地球轨道参数、形态的周期变化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。其中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约需9.6万年,椭圆的偏心率越大,季节长度的差别也越大:岁差即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进动,周期约2.1万年。黄赤道交角的变化,振动于21°39′~24°36′间,交角越大,冬夏差别越大,周期约4万年。综合三种因子计算出了太阳辐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,其结果与第四纪冰期变化比较吻合,也与近年来利用深海海底钻蕊、以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冷暖交替演变曲线相关甚好。
English |
---|
Name | Milankovich mechanism |
Chinese |
---|
Name | 米兰柯维奇效应 |
Description | 试图利用行星运行参数解释地球气候变化史机制的理论之一。由南斯拉夫学者于1931年提出。基本思想是地球轨道参数、形态的周期变化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。其中地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约需9.6万年,椭圆的偏心率越大,季节长度的差别也越大:岁差即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进动,周期约2.1万年。黄赤道交角的变化,振动于21°39′~24°36′间,交角越大,冬夏差别越大,周期约4万年。综合三种因子计算出了太阳辐射分布长期变化趋势,其结果与第四纪冰期变化比较吻合,也与近年来利用深海海底钻蕊、以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冷暖交替演变曲线相关甚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