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译为拱曲作用、地穹运动。巴甫洛夫斯基(Е.В. Павловский)1948年创名。指地台区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的长期褶曲过程。其特点是缓慢的圆形上升运动,形成直径达数百千米的大面积的隆起或背斜;在背斜之间往往有长条形的凹陷;背斜轴部及边缘往往伴有断裂及火山活动。巴甫洛夫斯基所指的拱曲运动典型地区是外贝加尔。他认为拱曲运动与地裂运动结合,是从地台到褶皱带的过渡地区的标准运动。1956年黄汲清引用“拱曲运动”这一术语,描述范围较小的,直径为数十千米的拱形隆起,并认为拱曲运动在准噶尔界山最为典型,克拉玛依、和什托洛盖、布伦托海一带也有由拱曲运动造成的隆起及凹陷,“东满地块”上的拱曲运动还伴随有岩浆活动。他又称拱曲运动为半硬化地带的褶皱运动,是基底褶皱的一个重要类型。
Chinese |
---|
Name | arcogeny,arcogenesis |
Chinese |
---|
Name | 拱曲运动 |
Description | 又译为拱曲作用、地穹运动。巴甫洛夫斯基(Е.В. Павловский)1948年创名。指地台区在地貌上有明显表现的长期褶曲过程。其特点是缓慢的圆形上升运动,形成直径达数百千米的大面积的隆起或背斜;在背斜之间往往有长条形的凹陷;背斜轴部及边缘往往伴有断裂及火山活动。巴甫洛夫斯基所指的拱曲运动典型地区是外贝加尔。他认为拱曲运动与地裂运动结合,是从地台到褶皱带的过渡地区的标准运动。1956年黄汲清引用“拱曲运动”这一术语,描述范围较小的,直径为数十千米的拱形隆起,并认为拱曲运动在准噶尔界山最为典型,克拉玛依、和什托洛盖、布伦托海一带也有由拱曲运动造成的隆起及凹陷,“东满地块”上的拱曲运动还伴随有岩浆活动。他又称拱曲运动为半硬化地带的褶皱运动,是基底褶皱的一个重要类型。 |
Comment(s)